船舶设计大师、沪东中华副总工程师楼丹平:创造高新船舶自主设计辉煌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3/18 9:08:44 人气:1555
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奋战在船舶研究与开发设计最前沿,20多年如一日;通过多年艰苦的探索和创新,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集装箱系列船的开发设计等重大难关,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开发研究所所长,新近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授予“船舶设计大师”称号的楼丹平。
设计新秀崭露头角
1984年,楼丹平考上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船舶设计专业。武汉水运学院是当时原交通部所属院校中最好的一所船舶专业学校。在学校里,楼丹平学习认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对于船舶设计,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船舶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把自己的各种构想合理地融入设计,让一艘优秀的新船从自己手中诞生,很自豪!”除了专业学习,他还积极要求进步,进校不久就提出入党申请,在大学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班上只有两个正式党员,他就是其中之一。
1988年,楼丹平进入大学第四个学年。为了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他专门乘坐长江客船从涪陵到武隆去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楼丹平发现,由于当地山地居多,交通很不方便,很多地方只能靠船通行,经济也比较落后。 “如果能够设计和建造出与当地通航条件相适应、更多更好的船舶,就能够提高当地的船舶航行效率和水路利用水平,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了。作为一个学习船舶设计的人,我当时感到造船人的责任很重,感觉未来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楼丹平说。
毕业后,楼丹平被分配到沪东中华工作,并任见习班的班长。按照厂里的安排,所有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先到船体车间实习一年。他从样台放样到号料,把船体车间所有的工位和每道工序的活都认真地体验了一遍。在实习中他发现,船舶实际建造和图纸设计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船舶从图纸到实体,其中的加工工艺学问很大。这段经历对他后来专门从事船舶设计工作大有裨益。车间实习结束后,厂里征求大家的岗位意愿,楼丹平提出了到技术部门去的愿望。“因为觉得自己的心能够静得下来,比较适合搞技术。”
在实际参与和独立承担船舶设计工作后,楼丹平最大的感觉是,学校主要学的是设计原理,但不涉及海事相关规则规范,他深感必须抓紧补上这一课。为此,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习了大量的船舶设计规则规范。而且,在实船设计和参与试航的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船舶总体设计非常重要,如果总体设计人员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前考虑好,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进行新船型设计时,总体设计人员责任十分重大,任何一个分析和计算上的疏忽,都可能闯下大祸。
在民品结构室和总体室,楼丹平从一名新人起步,先后参与了2700TEU冷风集装箱船、6.86万吨油船、2.8万吨运木船、7万吨散货船等多型船舶的设计工作。由于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又勤学勤练、善于钻研,他成长非常快,从一开始的协助参与,到独立承担船舶某一部分的设计,再到能够在船舶设计中独当一面,进而成为了部门的中坚力量。
自主研发铸造品牌
1995年,为了加强船舶设计自主研发能力,沪东中华成立了开发研究所,楼丹平担任开发研究所船体室第一任主任。
在一些老前辈的指导下,在厂里原先建造的7万吨散货船的基础上,楼丹平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全新的7.3万吨散货船。这是开发所成立后自主研发的第一型船,其设计理念在当时非常先进,其油耗指标、货舱容积率等指标都大大超过了当时市场上的同类船。该型船推出后,很快得到了一位新加坡船东的认可。
此后不久,有一位希腊船东提出,希望有比7.3万吨散货船更大一点的船。于是,楼丹平对该型船进行了修改,使其变成了7.45万吨,这就是后来在国际船舶市场上享有盛誉的“中国沪东型”船。
7.45万吨散货船推向市场的时候,正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船厂接单非常困难。由于此前欧洲船东一般都只在日本和韩国订船,他们对中国造船企业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为了开拓市场,沪东中华决定,由楼丹平等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组成团队,到欧洲去争取订单。1998年前后,楼丹平接连去了4次欧洲,一开始进展很慢,但是,依靠7.45万吨散货船优异的性能,最终成功得到了一大批希腊船东以及意大利船东的认可。
自此,7.45万吨散货船在国际船舶市场一炮打响。沪东中华也由此创造了中国企业首次接获希腊和意大利船东订单的记录,这对于整个中国造船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批来之不易的欧洲订单显得更加珍贵,为沪东中华渡过船市低谷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楼丹平又将眼光转向了集装箱船,并根据公司的经营需要联合船东着手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5600TEU集装箱船。最初,沪东中华走的是联合设计的道路,与韩国有关船企合作,借此消化、吸收、掌握大型集装箱船设计技术,培养了一批大型集装箱设计人员。2003年,楼丹平带领开发所团队独立自主开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8530TEU集装箱船。当时,韩国也正在建造8400TEU集装箱船,楼丹平希望能够做到与韩国同步。他相信,依靠沪东中华多年来在集装箱船设计、建造方面的经验积累,依靠开发所现有的这批优秀的设计人员,这个难关,一定能够攻克。
事实证明,楼丹平的判断是对的。沪东中华在2004年成功自主研发8530TEU集装箱船,并实现顺利接单、建造和交船。从此,中国造船业在大型集装箱船设计、建造国际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目前,楼丹平带领团队正在研发1.45万TEU、2万TEU等系列超大型集装箱船。
无限风光在险峰
2001年,楼丹平出任开发所副所长。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首个LNG项目开始启动前期工作,相关LNG船建造项目投标也随之启动。LNG船有世界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此前只有欧洲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设计、建造,我国造船企业从未涉足。沪东中华希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楼丹平作为沪东中华LNG船投标小组的关键技术人员之一,感到了肩上沉重的压力。
沪东中华建造首艘LNG船采用的是联合设计方式,从国外引进设计。但是,即使在前期投标阶段花了不少钱,外方所提供的设计资料也非常少,在沪东中华为LNG船项目投标做准备时,楼丹平他们拿到手的仅仅只有一张总图、几张简单的稳性计算书和一份建造标准的目录,具体的规格书样本完全没有,唯一有价值的是外方同意合作的一封信。这意味着楼丹平及其同事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做大量的补充工作,编制出自己的规格书。正式投标的时候,沪东中华带去了整整6大箱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技术资料。这凝结着楼丹平和同事们大量的心血。
2002年年中,船东宣布沪东中华中标;2004年,相关建造合同签订。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楼丹平和他的团队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LNG船各项设计和技术。当时,围绕着第一艘LNG船,沪东中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梳理出了100多个研究课题、80多个攻关项目、2200多项应用标准,还提出要制定60多项新标准。其中,有相当部分与船舶设计有关。楼丹平要求自己和团队里的所有人,对于引进的LNG船图纸,每一张都必须把其中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点吃透,不仅要懂得图纸表面的信息,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为今后自主设计打下基础。
在沪东中华设计部门和建造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首批5艘LNG船顺利建成。不过,随着建造完工的船舶的试航和投入运营,也暴露出了外方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随着楼丹平对LNG船设计的日渐熟悉和掌握,他感到,应该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和提升了。于是,从第六艘船开始,他带着开发所的团队,想办法解决外方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由他们自主设计的整流鳍方案,在第六艘LNG船上实际应用后,其效果得到了船东的高度认可,船东至今都对此赞不绝口。
在这一过程中,楼丹平带领的团队对于设计LNG船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当时沪东中华已经把接单的目光转向了国外船东,希望打开国际LNG船建造市场。当时,楼丹平经过深思熟虑,对各项风险点进行了充分的前期研判和控制,并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尝试自主独立设计LNG船。
从沪东中华建造的第七艘LNG船起,其设计全部由开发所自主承担了。与此同时,楼丹平带着他的团队,持续努力,再接再厉,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6万立方米、17.4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LNG船。这些自主开发的新船型,为沪东中华争取到了更多而且是来自国外船东的LNG船订单。
以身作则,谆谆善诱
在开发所许多人的眼中,楼丹平是钻研学术的好榜样,是以身作则的好领导,是提携年轻设计人员的老法师,是他们工作和成长之路上的良师益友。
这些年来,楼丹平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船舶项目,帮助整个团队解决各型船舶的重大技术问题。他说,设计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多看、多做、多练、多思考。他很善于对工作中的心得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稳性计算方面,他钻研得很深,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散装谷物的稳性》的书。
走上管理岗位后,为了培养年轻人,打造一支有创造力的设计团队,楼丹平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任何时候,大家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他都会积极指导;不管什么船舶项目,大家在加班加点的时候,只要没有其他事情,他都会留在办公室里,陪着大家一起坚持到最后。他还经常想方设法从外面邀请专家来厂举办讲座,讲解最新的规范,开阔大家的眼界。
楼丹平还用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来培养年轻人。有一次,在一个LNG船项目上,国外船东坚持该型船的配置要与其将来航行所至的全球100多个港口的岸站设备兼容。这已经超出了一般船厂能够承担的技术范围。楼丹平答应了这个要求,并且决定由开发所来承担这个任务。他们刚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楼丹平亲自参与,通过和船东深入交流,找到了比较可靠、同时受到船东认可的第三方来收集岸站方面的资料,还获得了一些专业的软件,为进行相关计算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个高难度任务。这不仅为沪东中华节省了30多万美元的外部委托费用,还帮助开发所的设计人员填补了岸站研究和设计方面的空白,提升了设计团队的技术竞争力。